播客/反派影评:《流浪地球》
- 对科幻电影的三个方面的期待(雷普利):美术设计与视听呈现;末日危机下的社会质地与社会细节;原著小说的价值观在电影呈现中落到了哪个层面;
- 作为灾难片而非科幻片的格局:宏观线毁地标,微观线铺家庭;提供和平年代现实生活所无法提供的感官刺激;
亮点:
- 较高的整体完成度;
- 作为灾难片,足够特别、足够满足视觉效果的奇观设计(不是地球本身的自然灾害);
- 更讲究的铺意识形态的方式;
- 美术设计的存在感,对探究中国式科幻美学的尝试,包括标语的融入;(《全面回忆》)
- 期待值管理对口碑发酵的重要性;
- 中国人对家庭的观念,e.g. 春节;家庭作为一个实体、一片土地;安全观念;
欠缺:
- 缺乏在电影制作方面的创作力与想象力,是对科幻类型的认知与观念问题;
- 向科幻电影这类讲求世界观的电影中「过于娴熟地」嫁接一些价值观,突出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国,实际上沿用美国科幻起步阶段的民族思维;
- 作为灾难片而非科幻片的格局:只谈拯救地球,不谈流浪地球;只谈木星,不谈太阳;太少发动机,太多空间站。
- 削弱原著科幻内核:太阳的核心就是核聚变反应,当人类拥有制造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能力(火石),人类就拥有了自造太阳的能力,带着「我即上帝」的根本隐喻。而在片中,问题呈现为火焰不够高,最终还是要回到自我牺牲。
- 缺乏极端环境对人类结构、人类思想观念转变的具体描绘,仅有的地下城、学校戏比较死板;
- 缺乏对设定的引入,一个接近科幻上限的概念被一笔带过,缺乏对整个从恐慌到接受的搭建;
- 多处抉择时刻完全不符合该环境下人类应有的反应,面对人类种族危机,用亲情去改变了作为科幻电影内核的东西,强行制造冲突;
- 吴京角色缺乏职业技能以及对近二十年来在太空中变化的展现;
- 导演对吴京的表演失控;演员气质问题;
- 镜头语言混乱;
- 「电影试图迎合的人,就是原著中最后向科学家身上扔石头的人。」 将一个老派的、有些过激崇尚知识精英的作者的作品改编为一个迎合大众甚至迁就民粹的文本。刘慈欣与原著:上帝视角与对人类的爱,反复强调的唤起民智与科学,打动人的真诚;
播客/反派影评:《疯狂的外星人》
亮点:
- 主题表达与类型元素的结合;
- 前后对照,高叙事效率;
- 核心:「酱缸文化」(柏杨谈「酱缸文化」)
- 高概念,具体做:当小市民遇到外星人;
- 国民性:中国人的欺软怕硬、「种族歧视」;
- 作者性之谈山寨:世界公园,环绕花果山(相对《流浪地球》,这里的中心位置更具审慎态度),路虎与路风... → 最大的山寨:猴子与外星人,用山寨戏弄美国 → 外星人作为科学技术上领先于中国的西方国家代表,文化上,最重要被我们给「酱」了。「泡透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播客/迟早更新 #101:关于记忆和梦境的建设
大卫·霍克尼《我的观看之道》
- 霍克尼的摄影拼贴与毕加索的绘画:作带有时间性的记录,呈现事物不同面在不同时间的样子,呈现更真实的事物本身;其中的缺失与重叠就好像盲人摸象一样,自以为靠抓住若干个细节就可以获得全貌的天真;与记忆相仿,我们从对其最主要的印象开始着手拼贴,开始安插、拼装、粉饰、捏造出一个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看过去貌似完整的记忆全景;
董启章 X 骆以军《肥瘦对写》
吕大乐主编《號外三十·城市》
- 序言中写到的的《號外》特色:理直气壮地、毫无歉意地从香港人的角度来看香港的人和事;以自觉的方法去书写;对本地文化的强烈自豪;
- 散文文化;
- 「半唐番」风格,《半唐番美學的批判》
- 香港人爱吃:作为移民城市,「怕饿」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基因;
播客/翻电问答 #15:孙笑川,语言魔法(「网络迷因 meme」)与社会人格;
- 分析方法:荣格的人格形成特征与个体心理机制应用于集体现象;
网络人格:
- 孙笑川本身的人格构成:普通的长相,普通而略显窘迫的技术失败的网恋经历 → 符合一个 loser 的基础形象 → 基础人格形成了 loser 的自我投射;
- 卢梭以自信人格的视角实现真诚,孙笑川以阴影人格(「人格面具 persona」即集体的一面,想与社会融合的一面在面对社会压力之中对内投下的阴影,敌对性的、个体化的人格,消极的、与社会风格的一面)的视角实现真诚,完全放弃人格面具,呈现为一个完全放弃社会化的、纯粹的个体 → 对许多人来说,带有释放社会压力的属性;
- 孙笑川放下一切自我认可的自我剖析恰恰成为许多其他人、loser 释放其阴影的对象,可以做发泄式的、非道德化的批判;(关于凤姐、芙蓉姐姐的讨论是基于社会道德的,我们认为一个人需要自知与廉耻,因为凤姐、芙蓉姐姐展现出的是一个失败的人格面具与希望被社会接纳的一面,「骂法」也必须展现出自己人格面具的一面;绝大多数的网络暴力都有人格面具的一面;)
- 孙笑川辱骂粉丝、邻居、吴亦凡、蔡徐坤,同时展现自己的阴影一面;成为一个「一个完全放弃社会化的人应该如何面对社会」的范式,回敬、辱骂、调侃;
互联网集合阴影形成集体人格的精神力学/「孙笑川普效应」如何作用:
1.既自我厌弃又放弃人格面具 → 高度攻击性:破坏词汇、女性偶像 → 敌意,仇恨,平民主义,民粹主义,法西斯意识形态;
2. 反推至语言:人们的人格阴影越集中,越容易产生语言效应 → 使用网络流行语,被认为更有力量,成为语言魔法;英文梗是叙事性的,中文梗是符号性的,是一个片段语言;现代汉语内构了一套快速生成网络迷因、由语言形成集体人格的能力(现代汉语本身的语言结构 + 结合互联网形成的语言展示结构 + 前两者结合形成的影响社会人格形成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