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1/21 Wednesday 拔牙日 :((
播客/黑水公园:《神奇动物 2:格林德沃之罪》
纪录片/风味人间:E04 肴变万千
播客/字谈字畅:#10 字体排印学/活版印刷术 Typography
电影/《前目的地》(Predestination)

2018/11/22 Thursday
工作/Edition x The Woolmark Company 特别合作系列吊牌文字
Edition x The Woolmark Company 特别合作系列,将由纯天然羊毛打造的优质面料与当代丰富生活场景所需一一对照,营造舒适得体的 Gentlewoman 着装体验:以细度著名的澳洲美利奴羊毛保证经典款毛衣无刺痒感的穿着感受,轻盈蓬松、绒面丰满,水洗尺寸稳定;羊毛又辅以葡萄牙进口天丝与棉,带来更好的吸湿、透气与挺括效果,用于打造轻薄的针织单品;100% 羊毛粗纺毛呢、进口澳洲羊毛成就签名式西装套装,布面经过拉毛工艺,抗皱性佳,易于打理。
Edition x The Woolmark Company 特别合作系列,采用纯天然澳洲羊毛制成。天然羊毛是水、空气、阳光、青草自然运化后所得到的纤维,一方面因其强韧、蓬松、纤细的特点而完美服务于更高机能、更富弹性的服装,轻盈透气且易于打理;另一边,天然纤维可在自然中再生及降解,为羊毛及时装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献力——Edition 的 Gentlewoman 追求舒适得体的着装体验,注重与自然和世界的坦然相处,以选择阐明态度。
Final:Edition x The Woolmark Company 特别合作系列:以高品质著称的纯天然澳洲美利奴羊毛保证经典款毛衣的绒面丰满、柔软亲肤;澳毛辅以天丝或纯棉混纺的优质面料,打造轻薄、富弹力的针织运动单品,吸湿、透气效果出色;100% 澳洲羊毛打造的西装套装,抗皱性佳,易于打理。天然澳毛还可在自然中再生及降解,不为环境造成负担。每一缕羊毛都是最源头的澳洲牧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凝结了他们对羊毛的热忱。
Final:Edition X The Woolmark Company capsule collection selected Australian Merino wool which is known for its fineness to guarantee a skin-friendly wearing experience of basic sweaters. Complemented by high-quality fabrics blended with Tencel and pure cotton, thus we presented a series of lightweight, stretchy, breathable knitwear pieces. For the signature suits, we adopted 100% natural Australian wool to make it rather resistant to wrinkles and easy to care. Natural Australian wool can also be regenerated and degraded in nature without burdening the environment. Every thread of wool embodies the hard work and enthusiasm of the Australian herders.
电影/《沉默的教室》(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
建筑/俄亥俄州立大学公开课「建筑史」:#19 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


播客/黑水公园:丹·布朗与《地狱》
播客/黑水公园:威尔·史密斯与《黑衣人》
播客/黑水公园:华尔街与《大而不倒》
播客/设计乘数:#23 用户研究的落幕

2018/11/23 Friday
电影/《黑衣人》(Men in Black)
- K:1,500 years ago, everybody knew that the Earth was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500 years ago, everybody knew that the Earth was flat. And 15 minutes ago, you knew that humans were alone on this planet. Imagine what you'll know tomorrow.
播客/黑水公园:《无敌破坏王》
法语/《你好!法语》第一单元
建筑/俄亥俄州立大学公开课「建筑史」:#20 布鲁内莱斯基 Filippo Brunelleschi

建筑/俄亥俄州立大学公开课「建筑史」:#21 阿尔贝蒂 Leon Battista Alberti

播客/反派影评:#125《美国动物》
- 「麦高芬 MacGuffin」:麦高芬是一个电影用语,指在电影中可以推展剧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标,例如一个众角色争夺的东西,而关于这个物件、人物、或目标的详细说明不一定重要,有些作品会有交代,有些作品则不会,只要是对电影中众角色很重要,可以让剧情发展即可算是麦高芬。/In fiction, a MacGuffin is a plot device in the form of some goal, desired object, or another motivator that the protagonist pursues, often with little or no narrative explanation. The MacGuffin's importance to the plot is not the object itself, but rather its effect on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motivations.
- 「间离效果 distancing effect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将观众疏远于戏剧或电影(叙事剧,史诗剧)。戏剧应为政治服务;观众对舞台上的戏剧投射情感会妨碍观众的冷静判断。在剧本的创作上,他多以异国的、模糊的时空背景,并运用说书人讲述故事,以达到观众与剧情间的疏离效果。/Playing in such a way that the audience was hindered from simply identifying itself with the characters in the play. Acceptance or rejection of their actions and utterances was meant to take place on a conscious plane, instead of, as hitherto, in the audience's subconscious.(相反/如今主流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方法」:人戏合一,融入角色;)
- 高级点:去移情化,使用同情、移情手法是最传统、最类型化的。
- 三层表演:演员扮演原型,演员扮演演员,原型扮演角色;(重复台词、剪辑点的呼应,一切都是表演。)
- 最深层的陌生化的手段/最本质最彻底的穿越:Spencer(演员)抢劫当天在车内等待接应,看到街边捡报纸的人(Spencer 原型);翻转之后:在车库接受完采访之后,Spencer(原型)从车库走出来,到街边捡起报纸 → 完成了与记忆体(演员)的对望,与此同时,观众也在望着他。打破第四堵墙只打破空间,这里打破实时间。
- 表现入戏:看希区柯克黑白片《杀手》,镜头反打向观众是同样是黑白的;
- 「新无因的反派」,就是讲的「无聊」,不 drama 的意外;所有的碌碌无为之辈可能在大学所经历过的一种情绪;
- 所有类型片的困境;电影的媒介困境 → 不是高智商犯罪,也不是屌丝逆袭,打破「观众默契」;
- 第一次抢劫早早发生在全片一半位置:不讲抢劫,二是前前后后的动机(通过动机后置去模糊动机,更高级)、状态;
播客/翻转问答:#4 学习难题与什么是积极的自我技术?
- 为什么学习/做事到有一定效果这么难?→ 快速回报与刺激的社会;
- 为什么需要积极的自我技术,而不仅仅是自然而然地、从心所欲地去做?→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无可逃避的、高度技术化、体系化的社会环境,从心所欲地去做无法与之匹敌。
快速回报与刺激的社会的形成
- 快速回报的可能性的建立;
技术基础:手机技术,高速网络技术(宽带技术,4G 技术,5G 技术)→ 信息技术所完成的透明的社会中,带来一种「实践的不可能」,成功与成就感的标准变得非常高,对自信心形成巨大的剥夺; - 超大规模娱乐信息供应社会;
大量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相反:韦编三绝),; - 技术的快速复制;
e.g. 抖音每一段经典配乐(带着 punchline)都来自一个原发视频; - 价值回报的消退;
马克斯韦伯的祛魅与工具理性(有用性 = 真理性);对读书基本价值的不相信; - 实用主义;
在认识论上有怀疑主义与不可知论的倾向,对「价值」天然具有消解作用 → 所谓的多元文化与相对主义的社会,而所谓的多元文化对严肃价值带着戏仿与排斥,「价值」并不包含在多元主义的视域之内;
→ 「现代性」:技术导致信息快速流通的可能性;价值回报的消退;透明信息带来每个人个人实践空间与公共性的丧失;
自我技术
- 「技术」:依据一个目的,设计一个流程、规则、机制来满足这个目的,被设计出的流程、规则、机制就叫作「技术」。「技术」可以重复性地在不同场景中使用。e.g.「系统脱敏法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 现象:许多所谓「技术」成为一种代替性消费/言语迷宫;
- 边际性 心理收益 的恢复,回馈系统的重塑;
同时远离「Know How」及干货化后的内容; - 多线程(multithreading)工作;
注意梯度与难度的安排;在进入中间阶段后做长期规划,最难项优先处理; - 人际敦促的引入;
抓住获得强烈 motivation 的时机 e.g. 亲密关系,有获得较大回报的可能... - 将目的技术化;
播客/机核 GADIO:西部豆知识
电影/《海扁王》(Kick-Ass)
2018/11/24 Saturday
播客/文化土豆:阿西莫夫《基地》
建筑/俄亥俄州立大学公开课「建筑史」:#22 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之城


播客/反派影评:《沉默的教室》(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
- 背景:匈牙利十月事件
- 德国式建筑性的、严谨的工整:教室作为沙盘对应社会构成,每一个学生、老师、校长、教育部长、家长的人物递进;知识分子的趣味点与借力(《死亡诗社》最后片段);设置与手法的功能性设置,而不是《我不是药神》式的价值观的设计;
- 信服感:生理性的愤怒与冲动;青春期的荷尔蒙,没有想清楚的政治立场;
- 穿起整个电影起承转合的母题:「背叛」 (父辈的,同学的,信仰与立场的)e.g. 陈凯歌《霸王别姬》;
- 牧师讲马太福音的一段,让犹大的符号直接附在告密学生的身上;
- 告密学生回到教堂,与继父教父对峙,所有人围着它,光从后面打下来;
全片的情绪落点:在分离戏,不在起立戏——弥补起立戏没有拍好、不好处理未起立的人、起立戏曾多次被拍过等缺点;没有哭戏的高级;e.g. 边界握手戏:无配乐;无表情、长而紧的握手;父亲唯一的示爱与人物弧光的完成(搭上政治前途与「你妈妈等你回家吃饭」);
民主的三次投票 → 民主的进步与角色的成长:
- 决定默哀:记名的,随意的;
- 解决问题:不记名的;库尔特:「我不赞同,但我遵从结果」;
- 决定逃离:仓促而沉默;
- 决定默哀:记名的,随意的;
历史的厚度:教育部与父亲作为权力专制符号代指苏联;父辈的原罪在新一代身上生根,如此的原罪是否应该背负;五十年代柏林墙即将建立之前的东德,空间与时间上极为精确具体; *「纳粹」符号的意义:「你们至于吗?」/我民族的立场与殖民政权的立场;
缺点:反派人物的符号化与淡薄;逃跑部分缺少逻辑与更多呈现;这群人重要性的凭空而起;最后的释然缺少一些紧张与不确定的加入,没有贯彻理性;西德过度灯塔化,缺少一些注视(电影《毕业生》最后两个人在公车上的一脸迷茫 );默哀部分缺少更好的无声调度(电影《红圈》,梅尔维尔);
Global News Podcast: November 11th, Remembrance Day, the memorial day observed in Commonwealth member states since the end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o remember the members of their armed forces who have died in the line of duty. Problem: How do Germans moan their dead without whitewashing their crime? While English have traditions such as wearing the Royal British Legion poppy, German have to keep their private sorrow away from public expression. Their sorrow was subsumed by something much bigger, the national shame. Inflicted so much grief on others, they couldn’t publicly indulge their own sorrow. While UK history is about continuity, Germans want a lean break from 1945.
播客/一席:止庵
惜别(可惜);惜聚(珍惜);
剧集/Frasier:S04E10 S04E11
剧集/初来乍到 Fresh Off The Boat:S01E06 S01E07
播客/反派影评:《网络迷踪》(Searching)
情绪的阀门与落点:光标,改句子(日剧用「日剧跑」) ,找一个情绪情感的新时代虚拟化表达;
细致的桌面调度;比《解除好友》更多的场景、技法、语言;
成熟类型片的特点:不仅仅是惊悚与恐怖,不仅仅展现猎奇(《解除好友 2》将猎奇推向极致),基调放在「家庭」,加入大量现实细节并去猎奇化奇观化;加入许多社会化(网红现象,大数据推荐,「guilty pleasure」Justin Bieber)的梗,不在于真的去深刻讨论这些问题,为的是将电影定在一个现实语境的基调上;
问题:女警角度出发的逻辑线诸多漏洞;弟弟的衣服等烟雾弹串联不佳;硬塞入五天时间的仓促与不合理;符号与道具、功能与表意的冲突(邮件早来,而又通过邮件破案);
延伸与问题:
- 表演:戏剧 → 电影 → 自拍特写,本片中表演显得过分夸张,那么今后演员的位置应该怎样放?
- 形式的上限:「模仿」(导演观看几千部 YouTube 流行视频在先)这个行为本身决定了屏幕电影的上限,体现了电影(Motion Picture)本性的流失。
- 艺术形式的壁垒:艺术的根本属性在于创作者在媒介上绝对主观的表达,与之相对的是游戏,游戏强调媒介上观者、玩家的感受 → 应该让新的艺术形式拥有自己的特质,有属于自己的门类(桌面电影),类似于电影最早被作为魔术,马戏,电影本身就是综合艺术,不应该也不需要被重新定义。
播客/反派影评:《幸福的拉扎罗》(Lazzaro Felice)
媒介学习/30 Grand Prix Winners, Cannes Lions 2018
2018/11/25 Sun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