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6 Friday - 2018/11/20 Tuesday

WechatIMG100.jpeg

2018/11/16 Friday

播客 / 字谈自畅:#86 字体之秋 · 2018 东京篇

播客 / 字谈自畅:#85 字体之秋 · 2018 北京篇

播客 / 字谈自畅:#1 字体是什么?

建筑/《建筑的法则》,Matthew Frederick

IMG_3287.jpg

2018/11/17 Saturday

电影/麦昆 McQueen (2018)

播客/黑水公园:《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我想去柯南小镇看看

播客/文化土豆:上海 48 小时

播客/一席:黄集伟

小规模荡气回肠;

英文播客/Business of Fashion: Marco Bizzarri on China's Role in Gucci's $10 Billion Plan

工作 / Edition x The Woolmark Company 特别合作系列吊牌文字

Edition x The Woolmark Company 特别合作系列,甄选纯天然澳洲羊毛制成的优质面料,将其柔软、轻盈、透气的特质与适应当代丰富生活场景的设计两相结合,让着装体验更为舒适得体。

Edition X The Woolmark Company capsule collection selects premium natural Australian wool and brings its soft, light, breathable features into the design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assuring you a relaxing yet sophisticated dressing experience.

剧集/Frasier: S04 E01 - S04 E04


IMG_3373.jpg

2018/11/18 Sunday

播客/字谈字畅:#2 苹果字体简史(上)

播客/字谈字畅:#3 苹果字体简史(下)

播客/机核 GADIO:龙与地下城

纪录片/主厨的餐桌:法国篇 E01,Alain Passard (L'Arpège in Paris, France)

纪录片/风味人间:E03 滚滚红尘 E03

纪录片/解释一切 Explained: S01 E01 - S01 E02

剧集/Frasier: S04 E05 - S04 E06

剧集/人人都爱雷蒙德 Everybody Loves Raymond: S04 E05 - S04 E06

剧集/糟糕历史 Horrible Histories: S01 E01

剧集/口香糖 Chewing Gum: S01 E01- S01 E02

笔记


WechatIMG160.jpeg

2018/11/19 Monday

播客/忽左忽右:#36 作家、喷子和猫之间的故事

播客/声东击西:#74 我们不理解的「疯狂的亚洲富人」

剧集/初来乍到 Fresh Off The Boat: S01 E01- S01 E05

播客/灭茶苦茶:户川纯的矢吹丈美学

工作/Edition x WWF 大象主题公益系列项目主文字 + 产品吊牌文字

Edition 与全球最大独立环境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关注野生大象的生存困境,合作推出「Edition × WWF 大象主题公益系列」。

近年来,盗猎危机、象牙走私使非洲大陆大象数量从 1981 年的 120 万头锐减至如今的 50 万头,一些种群已面临区域性灭绝的困境,对世界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一贯关注自然体验并由天然之美中取汲诸多养分的 Editon 与多年来致力于推动象牙禁贸、栖息地保护的世界自然基金会携手,以自己的方式为全球大象保护及环境保护运动贡献视角与力量:风光、生灵、探险与旅行,它们应被以更具创造力、表现力、感知力的方式去细腻呈现,一定有浪漫、私人、婉转的方式去将我们陪伴——「Edition × WWF 大象主题公益系列」借时装承载气度,用风格致意自然,以美学呼吁善良。


IMG_3417.jpg

2018/11/20 Tuesday

播客/机核 GADIO:修昔底德

剧集/Frasier: S04 E07 - S04 E09

工作/Common Gender Book 2: Osman Ahmed 撰稿翻译修改

文章标题:定义「音乐节」 Define Music Festival

文章导语:Common Gender 特邀来自全球领先独立文化媒体 i-D 的时装专题编辑 Osman Ahmed,纵横浏览作为音乐盛会、精神象征与风格符号的「音乐节」。

正文:

“那些听不到音乐的人以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 ——弗里德里希·尼采

“Those who were seen dancing were thought to be insane by those who could not hear the music.” — Frederic Nietzsche

还有什么能比「去音乐节」更夏天的呢?

偷得几日闲,自得其乐的派对玩家们从都市生活的喧嚣中逃脱出来,聚会,跳舞,尽情享乐。在音乐节上,人们偶尔感到迷失,但也总会在此找到回家的路——如此这样节日氛围下的公共精神与归属感使得音乐节成为当今世界中一个罕有的契机,它向我们重新展示「全身心活在当下」的力量与魅力——别争辩了,手机上的 GPS 着这儿可救不了你,通过屏幕看演唱会也永远比不上与现场舞台下一大群人同时心跳加速的体验。

当然,如果你认为是伍德斯托克(Woodstock)首开音乐节之先河,对不起,麻烦你重新想想。正如很多其他事情一样,是古希腊人发明了这样的传统。最早,古希腊人以希腊神话中的文艺之神阿波罗(Apollo)之名搭建舞台、举办演出(有趣的是,阿波罗也同时是光明之神与治愈之神);公元六世纪起,古希腊人开始在德尔斐举办皮媞亚竞技大会(Pythian Games),它与奥利匹克运动会等齐名古希腊四大盛会,而在田径竞技与展示力量等环节之外,皮媞亚竞技大会上的人们还会进行名为 Mousikos Agon 的音乐比赛和各种形式的歌舞表演。据记载,人们还以之名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os)发明出一种饮酒游戏——当然,这个神圣传统也被今天的音乐节很好地继承了。

二十世纪以来,音乐节从在乡村农场的小型集会发展为世界性的热门目的地甚至朝圣场所,表演者不乏巨星,观众群体也可能来自全球各地。

1969 年 8 月 15 日,40 万年轻人在位于纽约州东南部贝塞尔小镇(Bethel)的麦克斯·亚斯格农场齐聚,鲍勃·迪伦(Bob Dylan)、琼·贝兹(Joan Baez)、谁人乐队(The Who)、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感恩至死(Grateful Dead)等彼时最为闪耀的时代巨星纷纷到场——这场持续三天的爱与和平运动也就是第一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它成为后世口中第一场当代音乐节,也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音乐节。

“伍德斯托克既是一场和平的抗议,也是一场全球性的狂欢。” 第一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开场嘉宾 Richie Havens 说,“那是互联网和移动电话之前的年代,我们不能随时随地与任何人交流;那是一个没有 24 小时新闻播报的年代,我们无法目睹世界的事实与战争的恐怖。”

伍德斯托克成为了一个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冉冉升起的符号,代表着自由的精神、解放的态度——那时人们穿些什么呢?大多数时候,可能什么都不穿。要穿,也是一大堆图案和印花的奇妙结合体、土布钩针编织、喇叭裤,或者宽松的、充满赤脚流浪部族气息的衣衫,自成一派。

六十年代的自由与爱也跨越大西洋,影响到彼岸的英国。1970 年,怀特岛音乐节(The Isle of Wight Festival)吸引到 60 万人到场(这一数字至今保持着音乐节参与人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为这前所未有庞大的观众群进行表演的则包括大门乐队(The Doors)和谁人乐队等。 同在这个夏天,当时还被称作皮尔顿音乐节(Pilton Festival)的第一届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Glastonbury Festival)在 9 月 19 日举办。那时候,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还远没有现在这样卖座,观众人数只有区区 1500 人,每人只需 1 英镑购票,还能获得一瓶来自活动所在地 Worthy 农场的免费牛奶——很可惜,今天的你无法在格拉斯顿伯里上占到这样的便宜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绿地音乐节,每年约有 20 万人参加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而沿承下来的传统,更多是那集体的感受与表达,是音乐作为千千万万人共通语言的魅力。

我们再来看看时装,人们在音乐节上怎样装扮自己。毕竟,从伍德斯托克伊始,音乐节从来都是自由着装的表现舞台。只需随便浏览几张音乐节上的照片,你就能体会到那种由内而外、贯彻身体的解放感,它们或许与日常生活格格不入,却在音乐节上完美合理。

这些年来,舞台上的男人一直是个关注的焦点。他们通常都是极为外向的人,享受去取悦并震撼观众的感觉。 在历史的不同时间点上,摇滚明星都是男性气质的重要参考形象,他们的公众人格通过精心制作的服装表达出。从六十年代的音乐节起,就已经有不少值得记住的时尚瞬间了。

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主唱米克·贾格尔(Mick Jagger)在海德公园(Hyde Park)表演时曾穿着一身十分中性的白色棉质工作服,张开双臂,从衣服中放生了数百只蝴蝶。他在性别流动作为一个风格与议题上的探索要比所谓时尚界早上几十年,是极为敏锐的时尚预言家。 与此同时,当被问起谁是他的风格偶像时,滚石乐队的凯斯·理查兹(Keith Richards )回答说:“我为什么要选别人?我就是啊。” 确实,理查兹台上台下都是那只神气的孔雀——他穿着真丝衬衫和紧身牛仔裤,头顶浅顶软呢帽或印花头巾,还总挂着许多件的银饰,形象令人过目不忘。

六十年代末期,吉米·亨德里克斯傲慢而奢侈的风格宣言风脱颖而出:丝绒,军用刺绣,撞色印花和大胆的色彩,叠跟鞋,宽边帽——这些都成为反文化运动与迷幻之音的典范。 到了七十年代,嬉皮士运动进一步改变了男人的着装,同时也放宽了大家对男装的态度,巩固了几代之间制衣的区别。以约翰·列侬(John Lennon)和克里斯·克里斯托弗森(Kris Kristofferson)在 1976 年电影《一个明星的诞生》(A Star Is Born)中舞台风格为代表, 异国情调和民俗图案已经进入了世界各地男人的衣橱。

大卫·鲍伊(David Bowie)和马克·博兰(Marc Bolan)经常穿着紧身连衣裤与鲜艳色彩,画着闪亮的妆,这在七十年代的能源危机中焕发光彩。 接下来的十年里,流行与朋克携手登场,到处都是明亮的色彩、弹性的面料、引人注目的手势、破旧的 T 恤和布满安全别针的时装,它们一并都是为风格发声的乐器。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柏林墙的消亡,电子舞曲也开始蔓延到世界每一个遥远角落。 来自德国的 Techno 音乐和来自英国的酸浩室(acid house)带来了现代锐舞(rave)文化,结合了更多电子音乐与舞蹈的音乐节开始形成,音乐节开始不再需要一个范式。 男士们穿着超大号牛仔裤和 T 恤,比休闲还要休闲,比随意还要随意——想想那些定义时代的一票乐队:绿洲乐队(Oasis)、模糊乐队(Blur)、果浆乐队(Pulp)…… 二十一世纪持续由独立音乐所主导,这让紧身牛仔裤和锋利的剪裁成为乐队男孩们的必备之物。

但那些参与音乐节的玩家呢? 在大多数音乐节上,舒适性和实用性是第一位的。 毕竟,草地、山间甚至泥沼之间,无论出于怕把泥浆溅到身上还是怕在舞池中把衣服搞丢,大概都没有人会想穿着自己最厉害的燕尾服或者派对裙前往吧。所以,聪明地选择衣服,音乐节会迫使你思考:我到底需要些什么东西。

对于许多男人来说,这就是脱离传统的机会。 在过去,观众的一切所谓灵感都来自于舞台上的明星,而今天的年轻一代则更喜欢用独特的组合和带着 “梗” 的穿衣风格去表现自己。 对于他们而言,社交媒体意味着他们所穿的衣服、他们在音乐节每一秒的体验都可以被记录下来并向全世界展示。 他们的着装是独属这一代际的媒介,用一系列令人有所感发的制装传统、logo 与元素将情绪连接起来,彼此识别。

新一代世界级音乐人也在重新定义男装的角色、着装风格在音乐中的角色。从 Logo 狂热(logomania)到奢华的运动装,嘻哈对主流音乐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包括肯德里克·拉马尔(Kendrick Lamar)、A$AP Rocky、坎耶·韦斯特(Kanye West)和 Skepta 等在内的说唱歌手都用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演绎时尚:他们不拒绝印花丝绸、柔和色彩等带有女性化气质的时装元素,更多地,他们将这种细腻的细节与实用的元素与服装相结合(厚夹克、帽衫等等),呈现出一种更锐利的边缘感,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

其他音乐人在回到剪裁之中寻求颠覆,看重西装作为老派价值与男子气概之象征的达代表意义。 哈利·斯泰尔斯(Harry Styles)经常穿着有着精细刺绣和宽条纹的各色西装,搭配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式的喇叭裤登场; 马克·荣森(Mark Ronson)也常穿西装,他选择鲜艳的颜色和宽松的款式,由此传达一种轻松和无忧无虑的气息。 相比之下,英国乐队 Wolf Alice 的男性成员更喜欢更精准、更 “黑暗” 的定制风格,与他们音乐中的粗砺感形成照应。

对于今天的音乐节观众而言,选择更是无穷无尽的。 你是一个复古未来主义者(retro-futurist)吗?你可以从一切曾流行过的趋势中作出选择——一点嬉皮,一点运动,一点这个,一点那个,这就是对当代风格定义。又或许你是一个更实用的背包客?别担心,那些有着调节带的裤装、带帽的亮色与荧光雨衣、各种尼龙制品,这本身就是最入时的风格之一。当然,机车夹克、飞行员夹克、印着乐队的 T 恤、做旧的风格依然是音乐节画风的主流,而因为一点独特视角甚至 DIY 成分的加入,完全又可以出挑。总之,别太严肃,别害怕穿任何什么。

对音乐节而言最为重要的,始终是由耳膜到身体每一个细细胞的自由体验,这里不存在什么规则——说了这么多,穿着毕竟无法定义一个人,但它确实能帮我们好好享受一个音乐节,将这独特的自由体验进一步实现。

播客/一席:陈辉

记忆为什么会出错;

播客/一席:吴甘沙

无人驾驶就是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建筑/《建筑的法则》,Matthew Frederick

播客/黑水公园:愚人节史上五大科学玩笑与非欧几何的思考

播客/黑水公园:《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

电影/《毒液:致命守护者》(Venom)

有声书/《全球通史》:第六章 - 第七章,亚欧大陆的古代文明

电影/《无的破坏王》(Wreck-It Ralph)